• 中国医师节丨向每一位医者致敬

    中国医师节丨向每一位医者致敬

    今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旨在引领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红医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弘扬崇高职业精神,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服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医德高尚、技术优良的医务工作者队伍,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01什么是医师

    医师,是指依法取得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执业的专业医务人员,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按照有关规范进行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出具相应的医学证明文件,选择合理的医疗、预防、保健方案;

    (二)获取劳动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按照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三)获得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执业基本条件和职业防护装备;

    (四)从事医学教育、研究、学术交流;

    (五)参加专业培训,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六)对所在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依法参与所在机构的民主管理;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02中国医师节的由来

    设立背景

    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和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会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医师节”。

    发展历程

    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医师节”。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明确具体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国家卫健委)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好“中国医师节”的各项活动,激励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

    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规定每年8月19日为中国医师节,于2022年3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共七章67条,在规范医师执业行为、保障医师权益、保护人民健康、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提供法律遵循,推动新时代中国医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有效法治保障。

    03中国医师节的意义

    中国医师节的设立,深刻体现了对医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深切关怀与高度认可,它不仅是一个节日的庆典,更是对医师们长期以来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精神的崇高致敬,也是对行业自律的一种促进,做医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仁爱,二是干净。中国医师协会2018年7月份上线了医师执业信用系统,设立了“红名单”、“白名单”、“黑名单”和信用积分系统,就是对好医师进行宣传鼓励,对不良执业行为的医师进行警示和惩戒,促进行业自律。

    自古以来,医者便以守护生命、促进健康为己任,他们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与艰辛,每一次救治都凝聚着超乎常人的勇气与智慧。在近年来,尤为显著的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医师们更是成为了最坚实的防线,他们不畏风险,勇敢地站在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庄严承诺,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美的逆行者。

    因此,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国家设立“中国医师节”,对于加强医师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地改善医患关系,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

    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向所有的医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感谢,他们的微笑,是疾痛病魔的克星,他们的守护,是生命延续的护盾,他们的白衣,是健康常伴的符码,他们是医师,用生命守护生命,用素心擎起明灯!

    发布时间:2025-08-14
  • 警惕”花蚊子”传播的基孔肯雅热:高烧+关节剧痛,这些防控知识能保命!

    警惕”花蚊子”传播的基孔肯雅热:高烧+关节剧痛,这些防控知识能保命!

    最近,一种叫做基孔肯雅热的传染病正在全球60多个国家传播。它最可怕的特点就是让人突然高烧,关节剧烈疼痛,有些人的关节痛甚至会持续好几个月,约40%的患者还可能遭受长达数年的关节疼痛困扰。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潜伏在身边的健康威胁。

    一、认识传播元凶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后者正是我国常见的”花蚊子”。这些蚊子偏爱在室内外的小型积水中繁殖,如水培植物容器、花盆托盘、废弃轮胎等。当蚊子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会传播病毒。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发病第一周血液中病毒含量最高,此时被蚊虫叮咬最容易引发传播链。

    二、识别疾病信号

    感染后3-7天(最长12天)会出现典型症状:

    突发高热(39℃以上)

    剧烈关节疼痛(以手腕、脚踝等小关节为主)

    半数患者出现躯干四肢皮疹

    可能伴随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

    老年人、孕妇、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出现重症风险更高。

    三、诊断与治疗现状 

    由于症状与登革热相似,确诊需依靠血液检测:

    发病5天内可检测病毒RNA

    5天后需检测特异性抗体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

    √ 充分休息,补充水分

    √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止痛

    × 禁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四、预防胜于治疗

    防控关键在灭蚊防叮咬,记住”清、防、护”三字诀:

    清积水——断蚊虫孳生:水培植物每3-5天换水并刷洗容器

    倒置闲置盆罐,填平竹筒树洞定期清理屋顶排水槽、空调冷凝水盘。

    防蚊虫——物理阻隔: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挂蚊帐使用电蚊拍、灭蚊灯辅助灭蚊。

    护身体——化学防护: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蚊剂,衣物可用0.5%氯菊酯处理。

    五、特别提醒旅行者

    前往东南亚、非洲等流行地区时:

    提前查询目的地疫情,必须前往者,务必做好防蚊措施(穿长袖、喷驱蚊剂、住在有纱窗的房间和/或挂蚊帐)。归国后继续防蚊2周,出现发热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

    近期,我国广东、云南等地已出现本地传播病例。随着国际交往频繁和气候变化,这种”蚊媒传染病”的威胁正在增大。让我们从清理家中一盆一罐的积水做起,切断传播链,守护家人健康。若出现疑似症状,请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暴露史,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康复。

    记住: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没有叮咬就没有传播!科学防控,让”花蚊子”无处作恶。

    发布时间:2025-08-14
  • 科学减重:为什么你瘦不下来?可能是疾病在“捣乱”

    科学减重:为什么你瘦不下来?可能是疾病在“捣乱”

    你想过减肥吗

    其实我……一直在减肥

    只是没瘦而已

    鸡腿和五花肉

    想得我一宿一宿

    一个减肥的心

    碰上一个贪吃的嘴

    很多人发现,即使自己努力控制饮食、坚持运动,体重却始终降不下来——其实肥胖是一种疾病。如果长期减重无效,甚至伴随疲劳、食欲异常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的健康问题。

    一、肥胖背后的“隐形推手”

    许多激素参与调节人体的代谢、食欲和脂肪分布。当激素分泌失衡时,常见的激素相关肥胖包括:

    1.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当身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胰腺会分泌更多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稳定。过量的胰岛素会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导致体重增加,尤其是腹部肥胖。

    应对方法:减少精制碳水(如白米饭、甜食)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结合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 甲状腺功能减退

    甲状腺激素负责调节新陈代谢。如果甲状腺功能减退,身体代谢率会降低,能量消耗减少,即使吃得不多,也容易发胖,并伴随乏力、怕冷、便秘等症状。

    应对方法:如果怀疑甲减,应检查甲状腺功能(TSH、T3、T4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甲状腺激素。

    3. 皮质醇增多症

    长期压力大、熬夜或肾上腺疾病可能导致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升高。高皮质醇会促进脂肪堆积(尤其是腹部),增加食欲,并降低肌肉量,进一步减缓代谢。

    应对方法:调节压力,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严重者需就医排查肾上腺或垂体问题。

    4. 生长激素或性激素紊乱

    生长激素不足:儿童期缺乏可能导致肥胖,成人缺乏则可能减少肌肉量,降低代谢。

    性激素变化:女性更年期雌激素下降,脂肪易向腹部转移;男性雄激素减少也会导致肌肉流失和脂肪堆积。

    应对方法:激素替代治疗需严格遵医嘱,同时结合力量训练维持肌肉量。

    5. 食欲激素失调

    瘦素抵抗:瘦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饱腹信号”,但肥胖者可能出现瘦素抵抗,大脑无法接收饱腹信号,导致过度进食。

    胃饥饿素升高:这种激素在空腹时分泌,但若节律异常,会让人总感觉饿,增加暴食风险。

    应对方法:避免极端节食,选择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增强饱腹感,规律进餐。

    二、如何排查肥胖的潜在原因?

    如果长期减重无效,建议就医检查以下项目:

    病史评估:是否有甲状腺疾病、用药史(如激素类药物)、生活方式变化等。

    体格检查:BMI、腰围、体脂率,观察是否有特殊体征(如皮肤紫纹、黑棘皮等)。

    血液检测:血糖、胰岛素、甲状腺功能、皮质醇、性激素等。

    影像学检查:如甲状腺超声、肾上腺CT/MRI(怀疑皮质醇增多症时)。

    三、科学减重,对症施策

    饮食运动结合

    控制精制糖和饱和脂肪,增加蔬菜、优质蛋白和全谷物。

    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帮助燃脂。

    睡眠与减压

    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医学干预

    如果是激素问题(如甲减、皮质醇增多症),需药物治疗。

    四、温馨提示

    减肥困难不一定是意志力问题,可能是激素或代谢疾病在作祟。如果长期体重失控,建议及时就医,找准原因才能科学减重。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性治疗,才是长久维持理想体重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5-06-20
  • 拒绝烟草诱惑·对第一支烟说“不”

    拒绝烟草诱惑·对第一支烟说“不”

    2025年5月31日是全球第38个世界无烟日,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推动的中国官方主题是“拒绝烟草诱惑·对第一支烟说不”。这一主题延续了无烟日保护青少年的初衷,更将防控关口前移至吸烟行为的源头。

    烟草之殇:无形的杀手

    烟草燃烧时会释放7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69种是已知致癌物,如一氧化碳、烟焦油、苯并芘、尼古丁等。这些毒素不仅损害吸烟者自身健康,还会通过二手烟、三手烟危害他人。

    肺癌:吸烟是肺癌的首要诱因,约80%~90%的肺癌死亡与吸烟相关。

    心血管疾病:吸烟增加冠心病、中风、动脉硬化的风险。

    多种癌症:除肺癌外,吸烟还与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膀胱癌、宫颈癌等密切相关。

    全球死亡数据:WHO统计,每年全球约800万人因烟草死亡,其中130万是非吸烟者,仅因接触二手烟而患病。

    一手烟:自我伤害的深渊

    吸烟者吸入的一手烟直接损害身体:

    呼吸系统: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阻肺(COPD),严重者需依赖呼吸机生存。

    心血管系统:尼古丁使血管收缩,增加高血压、心肌梗死风险。

    成瘾性:尼古丁是高度成瘾物质,戒烟成功率低,许多吸烟者多次尝试仍难以摆脱依赖。

    更可怕的是,许多青少年误以为“偶尔吸烟不会上瘾”,事实上,尼古丁只需7秒即可作用于大脑,50%的尝试吸烟者最终会发展为长期吸烟者。

    二手烟:无辜者的健康威胁

    非吸烟者被动吸入的烟雾,危害不亚于主动吸烟。

    儿童健康:增加哮喘、支气管炎、中耳炎风险,影响智力发育。

    孕妇风险:导致早产、低体重儿、胎儿畸形,甚至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

    成人危害:长期接触二手烟者,肺癌风险增加20%~30%,心脏病风险增加25%。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约有7.4亿人暴露于二手烟,每年超10万人死于二手烟相关疾病。家庭、餐厅、公共场所的二手烟暴露问题依然严峻。

    共创无烟环境

    戒烟20分钟:心率和血压开始下降。

    戒烟12小时: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恢复正常。

    戒烟1年:冠心病风险降低50%。

    戒烟10年:肺癌风险降至吸烟者的一半。

    拒绝第一支烟!

    家长应带头戒烟;严格执行公共场所禁烟,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远离烟草,共同营造无烟环境。不吸第一支烟,就是最好的健康投资!

    发布时间:2025-06-03
  • 【世界甲状腺日】关注甲功检查·守护生命腺

    【世界甲状腺日】关注甲功检查·守护生命腺

    每年的5月25日是世界甲状腺日

    2025年5月19日-5月25日

    是第17个“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

    今年主题是“体检查甲功·健康早掌握”

    我国甲状腺疾病患者已超2亿,甲亢患病率为3.7%,甲减患病率为6.5%,甲状腺结节患病率更是高达18.6%!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甲状腺健康知识。​

    什么是甲状腺?

    甲状腺位于“喉结”下方约2~3厘米处,形似蝴蝶,体积虽小巧,却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甲状腺激素控制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组织和器官,影响着热量产生、心率调节、神经兴奋,以及营养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重要代谢活动。

    甲状腺有哪些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

    甲亢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分泌过多甲状腺激素引发的内分泌疾病,其中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病)最为常见。出现易激动、烦躁、心慌、多汗、食欲亢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伴有眼睛突出、脖子肿大等表现。

    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

    甲减是甲状腺激分泌不足,进而引发的全身低代谢综合征。出现疲乏、嗜睡、怕冷、便秘、体重增加、月经紊乱及性欲低下等症状。

    3.甲状腺炎​

    甲状腺炎是由自身免疫、感染、放射损伤、肉芽肿、药物、创伤等多种因素,导致甲状腺局部症状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亚急性甲状腺炎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包括桥本氏甲状腺炎、萎缩性甲状腺炎、无痛性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

    4.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就是甲状腺内部出现的一个或多个异常团块。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在体检时通过超声检查偶然发现的,大部分甲状腺结节为良性,如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腺瘤等。恶性的甲状腺结节则是指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等。

    如何确认甲状腺出了问题?​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功检查):通过抽取静脉血,分析血液中甲状腺相关激素和蛋白水平,帮助医生判断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甲亢、甲减等问题。

    甲状腺彩超:可清晰判断甲状腺有无肿大、血供是否正常、有无结节以及局部有无肿大的淋巴结。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US – NAB):适用于直径大于1cm且超声提示为恶性征象的结节。在超声引导下对可疑甲状腺结节进行穿刺,获取细胞成分,为明确结节性质提供重要依据。​

    如何预防甲状腺疾病?

    预防的核心在于保护好机体免疫系统。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身体;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休息;适量摄入碘盐;避免辐射;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建议每年进行1次甲功及甲状腺彩超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更应重视。

    让我们一起守护甲状腺

    筑起健康防线

    拥抱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25-05-26
  • 5·17世界高血压日: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

    5·17世界高血压日: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

    2025年5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今年主题依旧聚焦“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

    高血压是以血压数值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常见临床症状头晕、头胀、耳鸣、颈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乏力等。在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就可诊断为高血压。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高达2.45亿,且患病率还在呈上升趋势,它已然成为威胁大众健康的“头号杀手”。​

    高血压是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每年,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因高血压相关疾病失去生命,它就像一个“无形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健康。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有关。高钠、低钾膳食,过量饮酒,这些饮食习惯都像是给高血压“递刀子”。

    高血压患者日常食养原则和建议

    一、控盐补钾,优化电解质平衡

    严格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5g以下,减少酱油、腌制品等高钠调料及食品。

    增食富钾食物:多摄入香蕉、土豆、菠菜、菌菇等,利用钾离子促进钠排出,辅助调节血压。

    二、低脂控胆固醇,保护血管健康

    远离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避免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减少血管“垃圾”堆积风险。

    优选健康脂肪:适量摄入橄榄油、鱼油等不饱和脂肪,替代饱和脂肪。

    三、增加膳食纤维,促进代谢排毒

    多吃深色蔬菜:西兰花、紫甘蓝、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与纤维,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毒。

    粗细搭配主食:全谷物、杂豆占谷类 1/4-1/2(如燕麦、糙米、红豆),提供持久能量并调节血糖。

    四、科学补充优质蛋白,兼顾营养均衡

    选择低脂肪优质蛋白:优先食用奶类(低脂奶 / 酸奶)、鱼类(深海鱼尤佳)、大豆及制品(豆腐、豆浆),减少红肉摄入。

    控制蛋白质总量:避免过量增加肾脏负担,具体摄入量可遵医嘱或营养师建议。

    五、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控制能量摄入:减少甜食、油炸等高热量食物,避免能量过剩转化为脂肪。

    规律运动锻炼:每周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八段锦),每次30分钟左右,维持 BMI 在 18.5-23.9kg/m²(老年人可适当放宽),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

    六、摒弃不良习惯,强化生活管理。

    戒烟限酒:吸烟与过量饮酒均会升高血压,需坚决戒除或严格控制(男性每日酒精≤25g,女性≤15g)。

    情绪与作息管理: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焦虑、紧张;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定期监测与遵医嘱治疗:居家定期测量血压,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切勿擅自停药或调整方案。

    达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温馨提醒您:从饮食、运动到生活习惯,全方位科学管理,精准防控血压,守护血管健康。

    发布时间:2025-05-19
  • 持续科学补碘——推动健康发展

    持续科学补碘——推动健康发展

    1747378334272.jpg

    什么是碘缺乏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关键元素,甲状腺激素参与人体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碘缺乏的常见原因

    1.饮食中碘不足:多见于土壤和水中缺乏碘地区,导致当地农作物和水中缺乏碘,未食用加碘食盐仅依靠普通食盐或天然盐。

    2.特殊人群需求增加:孕妇、哺乳期女性及儿童对碘需求显著增加,要增加碘摄入量。

    3.食物干挠因素:长期大量生食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等)可能干扰碘的吸收。

    碘缺乏症状

    1.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充足的碘对儿童智力发育至关重要,如果在胎儿和婴幼儿期缺碘,会影响大脑正常发育,造成地方性克汀病、智力损伤、听力障碍等。

    2.对成人的影响:成人碘缺乏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等。

    3.孕妇的风险:会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畸形风险增高,并影响胎儿神经发育。

    预防与治疗措施

    1.日常补碘:服用加碘食用盐及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鱼、乳制品、鸡蛋等)

    2.高风险人群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碘补剂(如碘化钾)

    3.公共卫生干预:定期监测人群碘营养水平(如尿碘监测)。

    4.避免误区:碘并非越多越好,过量摄入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需保持平衡。

    如何判断碘缺乏:通过尿碘或血液(TSH3/TSH4)及甲状腺体积检测(超声)。

    发布时间:2025-05-19
  • 家门口的“儿童健康守护站”—— 认识五院儿科门诊

    家门口的“儿童健康守护站”—— 认识五院儿科门诊

    孩子成长如同一场充满未知的冒险,健康问题常常让家长们忧心忡忡。达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的儿科门诊,就像一座坚实可靠的堡垒,守护孩子健康的“安全基地”。

    儿科门诊能看哪些病

    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流感:孩子常见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鼻塞等,严重时可能引发并发症,儿科医生会根据症状准确判断并给予合适的治疗。

    肺炎:病毒、细菌或支原体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咳嗽加重、呼吸急促等,需要及时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哮喘: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孩子会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儿科门诊可以通过长期管理帮助孩子控制病情,减少发作次数。

    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原因多样,可能是感染、饮食不当或过敏等。孩子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儿科医生能找到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便秘:孩子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长期便秘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和健康,医生会给予饮食调整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建议。

    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通过专业指导,帮助孩子改善消化功能。

    神经系统疾病

    小儿惊厥:孩子突然出现抽搐症状,可能由高热、癫痫等多种原因引起,儿科医生会迅速判断病因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发育问题:矮小症患儿身高明显落后,儿科门诊可检查出病因,必要时采取生长激素治疗。性早熟影响孩子最终身高,医生会及时干预。对于营养不良、肥胖症等营养性疾病,医生会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

    儿科门诊能做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基础,身高、体重、头围、胸围,查看五官、皮肤,进行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初步判断健康状况。

    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能检测感染、贫血情况,血生化检查可了解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水平,排查疾病。

    影像学检查

    胸部 X 光用于检查肺部疾病,腹部B超可观察腹部脏器。

    特殊检查

    骨龄检测通过拍摄左手手腕部X光片,评估骨骼发育年龄、预测成年身高。

    儿科门诊能提供哪些治疗

    药物治疗

    医生根据病情精准开药,详细告知家长用药方法、剂量和注意事项。

    物理治疗方面

    发热时用温水擦浴降温,咳嗽咳痰时拍背助排痰。

    对于发育迟缓、脑瘫等特殊孩子

    会制定运动、语言、认知等康复训练方案。医生还会根据孩子情况,给予家长全面健康指导,如饮食营养搭配、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规避过敏原等。

    就诊地址:达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亭子镇天进村 168 号)

    综合楼1楼A区儿科诊室

    咨询电话:0818-2118018

    急诊电话:0818-2622222

    END

    作者:党建办公室  王艺璇

    审核:医务科  刘天

    发布时间:2025-04-14
  • 家门口的“心脏管家”——认识五院心脏血管内科门诊

    家门口的“心脏管家”——认识五院心脏血管内科门诊

    血压、血脂、血糖“三高”的“危险边缘人”

    抽烟、酗酒、熬夜的“心脏冒险家”

    家族有冠心病、高血压的“高危基因族”

    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的“身体警报员”

    支架术后需长期管理的“心脏维修户”

    心脏血管内科门诊是上述很多人应该关心关注的健康第一站,那它具体能做什么呢?

    一 、 能看哪些病

    冠心病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患者可能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心律失常

    包括心动过速、过慢或不规则。症状多样,如心慌、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导致晕厥。

    1743491507232.png

    高血压

    常见的慢性病,若控制不佳,会损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多数患者早期无症状,定期监测血压很重要。

    心力衰竭

    心脏功能减退,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1743491670537.png

    心脏瓣膜病

    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可引起心脏杂音,影响心脏正常的血流动力学。

    二、能做哪些检查

    心电图

    快速检测心脏电活动,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问题。

    动态心电图

    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捕捉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

    心脏超声

    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脏瓣膜、心肌厚度等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A

    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部位。

    三、能提供哪些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如使用降压药控制高血压,抗心律失常药调节心跳,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预防冠心病。

     介入治疗

    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用于开通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严重的心动过缓。

    生活方式指导

    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帮助患者控制疾病进展。

    四、温馨提示

    心脏血管内科具有 “快准狠” 的优势,从检查到手术一站式解决问题;还会根据年龄、体质定制个性化方案;不仅治病还注重防病,帮助绕开心肌梗死、脑梗等“死亡陷阱”。如果您有上述心血管相关症状,或属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如家族遗传、高龄、肥胖、糖尿病患者等),欢迎前往心脏血管内科门诊,专业医生会为您提供全面的健康评估和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如有需求请到达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亭子镇天进村168号)

    综合楼2楼B区心血管内科门诊

    咨询电话:0818 – 2118025

    急诊电话:0818 – 2622222

    护心无小事,专业团队为您的健康续航!

    END

    作者:达州市中心医院心脏血管内科派驻达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内科综合病区 代秋历

    审核:医务科  刘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布时间:2025-04-03
  • 三月不减肥?国家版减肥指南来了!

    三月不减肥?国家版减肥指南来了!

    “体重异常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脂肪肝,甚至一部分的癌症也和体重异常有一定的关联。”

    “有些人腰围太大,体重超重,甚至患上了慢性病……这就需要专业医生和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公众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超重肥胖?

    超重和肥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了遗传、饮食、身体活动水平、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体质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的标准。

    BMI=体重(kg)/身高(m)²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在18.5至24之间。

    BMI在24至28之间被定义为超重

    达到或超过28就是肥胖。其中,又根据BMI分为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以及极重度肥胖。

    1742949495846.jpg

    健康减肥该怎么吃?

    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手把手教你科学减肥!

    1742950890893.jpg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食谱细化到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食谱示例,并备注了食谱的“总能量”。

    例如,西南地区的春季食谱有“草鱼”“杂粮米饭”。

    1742952752908.jpg

    📢这些食物优先选 

    鼓励主食以全谷物为主,适当增加粗粮并减少精白米面摄入;

    保障足量的新鲜蔬果摄入,但要减少高糖水果及高淀粉含量蔬菜的摄入

    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材,如瘦肉、去皮鸡胸肉、鱼虾等;

    优先选择低脂或脱脂奶类。

    1742953051947.png

    📢这些食物要少吃 

    减重期间应少吃油炸食品、含糖烘焙糕点、糖果、肥肉等高能量食物(高能量食物通常是指提供400kcal/100g以上能量的食物)。

    减重期间饮食要清淡,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烹调油不超过20~25g,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减重期间应严格限制饮酒。每克酒精可产生约7kcal能量,远高于同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值。

    📢每天具体吃多少?

    控制总能量摄入和保持合理膳食是体重管理的关键。控制总能量摄入,可基于不同人群每天的能量需要量(如下表),推荐每日能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1000kcal,或推荐每日能量摄入男性1200~1500kcal、女性1000~1200kcal的限能量平衡膳食。

    1742953291159.png

    可根据不同个体基础代谢率和身体活动相应的实际能量需要量,分别给予超重和肥胖个体85%和80%的摄入标准,以达到能量负平衡,同时能满足能量摄入高于人体基础代谢率的基本需求,帮助减重、减少体脂。

    可根据身高(cm)减去105计算出理想体重(kg),再乘以能量系数15~35kcal/kg(一般卧床者15kcal/kg、轻身体活动者20~25kcal/kg、中身体活动者30kcal/kg、重身体活动者35kcal/kg),计算成人个体化的一日能量。

    科学减肥,这4件事要记牢

    《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建议,三大宏量营养素的供能比分别为:脂肪20%~30%、蛋白质15%~20%、碳水化合物50%~60%,推荐早中晚三餐供能比为3:4:3。

    📢定时定量规律进餐

    要做到重视早餐,不漏餐,晚餐勿过晚进食,建议在17:00~19:00进食晚餐,晚餐后不宜再进食任何食物,但可以饮水。

    📢少吃零食,少喝饮料

    不论在家还是在外就餐,都应力求做到饮食有节制、科学搭配,不暴饮暴食,控制随意进食零食、喝饮料,避免夜宵。

    📢进餐宜细嚼慢咽

    摄入同样的食物,细嚼慢咽有利于减少总食量,减缓进餐速度,可以增加饱腹感,降低饥饿感。

    📢适当改变进餐顺序

    按照“蔬菜一肉类一主食”的顺序进餐,有助于减少高能量食物的进食量。

    1742953543795.jpg

    除了吃,减肥还有这些小窍门

    📢睡觉

    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作息无规律,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过劳肥”,肥胖患者应按昼夜生物节律,保证每日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运动

    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以及久坐的静态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原因,肥胖患者减重的运动原则是中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5~7天,至少隔天运动1次,抗阻运动每周2~3天,隔天1次,每次10~20分钟,每周通过运动消耗能量2000kcal或以上。

    1742953654035.jpg

    📢少坐

    每天静坐和被动视屏时间要控制在2到4个小时以内,长期静坐或伏案工作者,每小时要起来活动3到5分钟。

    📢温馨提醒📢

    减肥要循序渐进

    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

    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

    合理的减重速度为

    每月减2~4公斤

    来源:转载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5-03-29
  • 1 2